守望半个世纪跨国爱恋
微小说 阳光智慧者 0 2025-01-15

跨越半个世纪的异国深情

跨越半个世纪的异国深情

情缘

李丹妮的父亲李树化,广东梅县籍的泰国华侨,自幼便怀揣着探索世界的梦想。在梅州中学求学期间,他与林风眠先生结为好友。辛亥革命之后,林风眠组织了130位梅州青年远赴法国寻求知识,李树化也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一行列。

1926年,李树化与一位法国女子喜结连理,并随妻子回到北京,担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,与林风眠共事。同年,他们的女儿李尘生在北京出生,取法文名丹妮。后来,李树化一家随林风眠迁至杭州,继续在西湖艺专音乐系任教。

1953年,福建上杭人袁迪宝进入浙江医学院,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公共卫生学科的大学生。他的俄文老师正是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、精通多国语言和中文的李丹妮。这位混血儿教师,美丽聪颖,与袁迪宝一见如故,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李丹妮回忆道:“我们接触得很多,我经常找他。我想,当时是我比较主动。”袁迪宝也感叹:“我们信仰相同,她经常给我拿字典、借参考书,甚至还有生活用品,让我非常感动。”

命运

李丹妮个性坚强,认准的事情不会轻易放弃。1953年3月5日,斯大林逝世,中国各地举行悼念活动,但李丹妮却坚决不戴黑纱,因为她觉得家里并没有亲人去世。1955年8月初,袁迪宝所在的浙江医学院卫生系要并入成都华西医学院,他忧郁地向李丹妮透露了自己即将离开的消息。

袁迪宝告诉李丹妮,他在离开家之前不久,迫于姐姐的压力,已经与同事黄秀雪结婚。李丹妮深知自己没有权利插足别人的婚姻,她表示:“去抢别人的幸福,这个结果我不能接受。”

在袁迪宝即将离开杭州时,他们于苏堤上留下了一张合影,这是他们青春岁月里最后的相聚。

等待

尽管言语上的“分手”和真正的分别并没有冷却两人的感情,他们依然通过书信保持联系,每封信至少两千字。袁迪宝在信中写道:“我正在热烈地爱着你,日夜思念正像你也爱我一般,我祈求上天赋予我们。”尽管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曲折,但他们从未想过离婚再娶或分手。

1956年3月末,李丹妮决定去找浙江医学院领导谈一谈,但领导却因为她缺乏政治觉悟而拒绝了她。天主教信仰和个性的坚持使她与那个环境格格不入,她最终决定离开这里,回到法国。在法国,李丹妮一直单身,因为她知道袁迪宝从未忘记过她。在撰写《混血儿》这本书时,她坦诚地说:“只有一个人住在我心里,只有一个男孩真正地爱过我,那就是袁迪宝。”
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

  • 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