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时常会遇到那些在交谈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物。他们在场时,似乎所有人的话语都被抑制,生怕自己的意见不够成熟,引起尴尬。然而,他们中的一些人却表现得和蔼可亲,他们通常不急于发言,担心自己一开口就定了调子,让其他人不得不跟随。在这样的场合,往往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。
我曾经结识过一位在文艺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。他出现在任何场合,都会让周围的人感到拘谨,仿佛他们的观点还不够成熟,不敢轻易表达。但他的性格又十分温和,很少主动发言,总是等待别人先开口。果不其然,有他在的地方,往往显得异常安静。
同样,我也了解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。她总是喜欢率先发表自己的见解。记得有一次她来北京开会,组织了一次小型聚会,然而那场聚会更像是一场学术研讨会。她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观点,从入学时的点点滴滴到如今的行业现状。我们像小学生一样,静静地听着,不时地点头附和。在她的影响下,我们的思维总是跟着她的节奏走。因此,在她身边,大家很少有机会独立思考。
还有我的父亲,他的发言方式与前两者截然不同。他既不沉默寡言,也不急于表达。无论何时开口,都是对问题的权威解答。一旦他发表意见,其他人的争论便立刻平息,问题得以解决。所以,在他身边,总是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。
这就是我身边的三种典型人物及其在交流中的状态——冷场、依赖心理和一边倒。虽然他们拥有“优势”,但这种优势往往给他人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,让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。
我们不禁要问,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迷信权威?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威信、地位、权力和资历的人,我们总是不自觉地降低自己的位置,去仰视他们。这种“放低”的心态,让对方显得更加“优越”。或许,这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非正常状态。
我知道,那位文艺界的人物也很苦恼,他希望能与年轻人亲密无间,不再以权力或地位自居。我也知道,那位教授已经不再让人仰望,大家开始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。至于我的父亲,虽然我们听他的话,但从未向他透露过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在一次心理学的培训中,我与一位女士同组。她总是表现得非常自卑,从小就对权威产生恐惧。然而,她却是一位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人物。她平和地分享着自己的观点,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人受益匪浅。
这次经历让我深感汗颜,如果当时知道她是一位业内大咖,我肯定会有所顾虑。因为她被他人笼罩过,所以懂得隐藏自己的光环。
或许,每个人都可以回到事件最原始的状态,把身边的人视为普通个体,而不是带着身份和光环的人。内心优势是一种此消彼长的东西,当我们愿意分享时,他人便会获得更多;当我们收回时,自己也会变得更加从容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