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条蜿蜒的小径上,我屡次驻足,凝视着一棵木棉树,它那盛开的红花,仿佛在诉说着季节的变迁。
一
那棵木棉树,树干挺拔,枝叶伸展,宛如一双温暖的手,托起一朵朵艳丽的木棉。抬头仰望,整棵树宛如一座绚烂的烛台,花朵如火焰般跳跃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春天的城市,因这抹红色而充满了生机,路过的行人也不禁为之驻足,分享这份喜悦。
然而,有些人因急于赶路,未能注意到这季节的盛景。我正低头欣赏落花时,听到急促的脚步声,赶忙让开道路,生怕阻碍了他们的前行。
我偏爱东方园林中的亭子,它们虽小,却给人以短暂的休憩之地。在山水画中,亭子常以小点呈现,或立于水边,或坐落在山间,供人倚靠,欣赏美景。
二
“亭子”是否暗示着“停留”的意义?在漫长的旅途中,我是否渴望加速前行,还是应该学会如何驻足,如何在一旁的亭子里稍作停留,细细品味四周的风景,而非一味地匆匆赶路。
如果人生是一条道路,从起点到终点,我是否希望它是一条高速路,一帆风顺,快速通过?抑或,我更希望在这条道路上,多一些曲折,多一些迂回,多一些过程,多一些停留。
人类最初只是徒步,行走的范围有限。将台北市古老的北门、南门、西门、东门连接起来,便是原来城市步行所能达到的尺度。不只是台北,许多以步行速度规划的城市,空间都不大。欧洲许多老城市,如意大利的锡耶纳,西班牙的托莱多,都可用步行游览。老城的巷弄,弯弯曲曲,高低起伏,都是居民长久行走出来的路。
行走的速度缓慢,人类在行走中思考,随时驻足,观察季节变化,仰望星辰,等待日落,整理思绪,反省生命,探索宇宙,思考信仰。他们一步步走着,仿佛步行的节奏成就了思维的节奏,因为可以慢慢行走,才有了崇高的宗教,深邃的哲学,悠扬的诗歌。
三
或许,我们已经忘记了,人类最初的文明,是在漫长徒步的路上,一步步缓慢行走出来的。
我的脑海中,常常浮现出徒步队伍的画面。在古老的印度,僧侣们手捧钵盂,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。走到河边,他们洗净双脚,坐在树下,聆听佛陀的教诲。
我曾沿着恒河边的鹿野苑,走过那兰陀的废墟,感受玄奘读书的经院,体会徒步者思想的节奏。在雅典卫城的大理石山路上,我漫步前行,想象古希腊哲人如何边走边讨论哲学。他们的行走,仿佛是一种逻辑,每一步都清晰明了。荷马的吟唱,回荡在城市的街道上,他失明的双眼,看不见道路,手中的拐杖,一点一点,都是脚步的节拍。
我漫步在灞桥上,黄沙漫漫,仿佛还能听到桥下的流水声,桥边的杨柳依依,送别的人和告别的人缓缓走来,送别和告别,时间都很长,可以折一段柳枝作为纪念,可以劝君再饮一杯酒,可以吟诗唱和。仿佛因为徒步,也就多了许多心事。
“门前迟行迹,一生绿苔”,李白说的是男子离去后地上的脚印,女子在门前凝望,脚印一步一步,一天一天,长满了绿苔。
那些迟行的脚印,走得那么慢,走在岁月里,走出了眷恋,走出了不舍,走出了思念,走出了感谢与珍重,走出了文明的厚重与绵长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